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J9九游会官方网站『新浪雕塑』【公共艺术概念中的关键词】反文化
J9九游会官方网站『新浪雕塑』【公共艺术概念中的关键词】反文化【公共艺术概念中的关键词】收录并翻译了学者、策展人和实践者就公共艺术领域中出现的关键词。ePublicart不限于引进国外的理论,望“抛砖迎玉”,激发读者就这系列关键词进行讨论或是将这些概念放在实践中去检验。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反文化作为持有不同政见的当权派替代者就几乎已经消失了。不过,作为一个暗含深意的隐喻,它至今仍然对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有相当大的影响。文化革新者曾经掀起了一场直接针对大众文化、高等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文化战争,反文化就源自一种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横跨了30余年的广泛文化论述,它深受当时占智识话语主流的影响,包括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反文化被理解成是一个身处其中的资产阶级社会,其真实面目从上和美学上被揭露无疑的领域。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在美国新左派、女权主义、民权份子、同性恋团体和行动者组成了一种另类文化,他们开拓性的实践设想了一种、审美和性的混合物。恰如作家同时也是艺术家的约翰·米勒(John Miller)所言:“经由这种交织之后,个人领域得以重新界定:性行为(sexuality)被修正为是一种(如女权主义和同性恋运动),则是美学的(未来主义),性吸引亦是美学的(丹蒂主义-Dandyism),美学乃是的(马克思主义),等等。通过从其他视角去看待某个问题,就可以发现新的可能性。”
这种式的反文化观念,实际上在1830到1930期间的巴黎波西米亚中就埋下了种子,当时,它是为了回应由工业所带来的剧烈变革而初登历史舞台。波西米亚主义和反文化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有意识地决定不生产(unproductive)或者激励地反生产(counterproductive)。达达、超现实主义、情境主义、垮掉的一代、嬉皮士和迷幻运动,都自认为是反文化者。战后的反文化之所以崛起,要归因于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复苏这一背景下所出现的新社会环境,亦即当时的青少年或年轻人文化。二十年来,一种新的阶级意识形式(即身为外来者、受压迫者或者)塑造了青少年文化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在美国,成立于1962年的学生社团(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Society)极力反对越南战争,它宣布与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团结一致,一步一步到代表了多达30万学生,宣告由学生组成了一个新的阶级。最晚是到80年代,在享乐主义盛行的10年,反文化变成了流行文化,变成了自我发现的美学曲目中的一个风格要素。鲍布·迪伦(Bob Dylan)曾说:“三十岁以上者不可信”,这句格言仅仅在里根的总统任期内就变成了:“莫信三十以下者。”
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当青年文化变得来逐渐去化,当好战的左派将自己边缘化,只有艺术界还有意通过它跟、审美和性之间的三角关系来跟反文化模式绑在一起,结果是,在全球化的当前阶段,艺术家变成了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改革中最具创造力的人。到如今,曾经激进反对社会的反文化模式,具有讽刺意味地掩饰了艺术家的新角色,现在被塑造成是将激进主义转换为一种生活方式,将主体性转换成商品的代理人。
“反文化”最早由美国历史学教授罗扎克(TheodoreRoszak)在他的TheMaking of A Counter Culture一书中提出。根据定义,“反文化所倡导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通常与主流文化所规范的习俗大相径庭,有时甚至相反。”关于反文化的研究颇多,它的一个重要基础是认为无论、经济还是文化,形成了诸多压抑和压迫个体、愉悦和权力的体制,因而他们尤其强调以另类文化所释放的愉快感来突破既有秩序。然而,这些享乐主义手段不仅暗含于消费主义之中,更强化了它背后的资本主义、秩序和体制。所以词条最后提到的现象也就是自然而然之事。
丹蒂主义(Dandyism)中的丹蒂(dandy),指过分关注外表和时尚的男性。汉语中的常见译法包括“纨绔子”“”或“浪荡子”。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乔治·布鲁梅尔(George Bryan Brummell,1778-1840),他出生中产,沉溺于自己的外貌和衣着,身为贵族却毫无贵族心态。其他著名代表人物还包括奥斯卡·王尔德和英国诗人拜伦。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有如下描述:“讲究的人、奇人、美男子、名士、丹蒂等等,无论这些人自称什么,都无一例外地同出一源,具有对立和反抗的特征;所有这些名称都表示人们最引以为傲的东西以及现代人中极其罕见的那种对抗和消灭猥琐的欲求。这就是在你的丹蒂心里的高傲的根源。这种高傲是一种特别的态度,甚至在其冷漠背后也带有攻击性。”词条中将丹蒂与性魅力相结合这一点,可借用关于张国荣的一段论述来理解。张国荣在80年代表现出了丹蒂主义,他的事业如日中天,随意穿上时尚大牌便显露贵族气派,以“反叛青年或不羁情人的形象游走于香港、和日本等市场,他的Dandyism,带给大众异性恋的投射,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再度复出的时候,张国荣的Dandyism却带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以双性恋、雌雄同体及性别混合的百变体态,突破舞台的表演方式及电影的人物造型。”(《普普香港(一)》,张志伟、曾仲坚编,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2年版,第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