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助推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助推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各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体育城市”创新之路,在此背景下,发掘城市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蕴、推动城市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城市发展战略中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城市体育文化作为新时代我国繁荣发展体育文化、培育建设体育样态的新载体、新高地,在文化、经济、社会层面发挥着其特有的功效。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将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作为体育强国建设之路上的一项重要任务,让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是硬道理,在产业融合大背景之下,各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构建独具特色的城市体育文化和产业经济生态圈,抓好体育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尝试与产业经济和谐互动,推动“体育+”各产业的融合发展。
“融合”是大趋势,在后疫情时代,伴随着体育产业的逐渐回归和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释放,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不同产业的时代发展诉求为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创造了更多的时代境遇。
在城市区域环境中产生和交融的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构成了整个城市的文化样态,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等特点。
主体性是指城市区域内各种形式的文化都必须以城市为主体,在城市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开放性是指城市文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与外界不断产生联系,进行文化交融的动态体系,只有具备开放性,城市文化才能够丰富多彩。
地域性是指每个城市都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多元性是指每个城市文化之间通过相互吸收和交流借鉴,使得城市文化在内容、形式、内涵上具备了多元特征。
城市与体育都以人为载体,当一个城市形成之际,体育文化的血液就已经通过人的活动融入了城市文化之中,体育文化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不断充实和丰富着城市文化的内涵,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体育赛事宣传、体育新闻广播、电视网络等,其在城市体育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城市民众通过这些大众传播媒介来获取体育健康知识、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在城市体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开始改变体育参与行为,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逐渐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积极的体育参与态度,并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活跃的城市体育文化环境中,个体的参与行为和参与需求逐渐演变为相同群体的体育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组织,而在城市体育文化的驱动下,体育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来不断满足不同体育群体的体育参与需求,使得城市体育文化、体育活动参与人群、体育组织之间产生良性互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在2020年8月25日公布了“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大名单,包括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40个城市入选,此举是国家体育总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的一次机遇探索。在此背景下,通过营造城市体育文化,将城市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建立以文化为导向的体育消费体系来拉动内需,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体育文化消费的广度和深度。另外,体育消费本身就具有文化符号象征,可视为文化体验的载体。
在城市区域中通过开发体育公益广告、体育动漫、体育电影、体育赛事体验等方式来打造浓厚的城市体育消费文化,以此来引领体育消费新的热潮成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快车”模式,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促使民众开始注重体育健康和精神文化消费。
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体育产业保持了每年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率,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促进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在一个政策利好阶段: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给沉寂已久的体育产业带来了第一波春天,随后相关体育政策陆续出台,不断助力体育产业的发展。
2016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规模和质量,提升体育消费水平;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达到3万亿元,体育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达到1%以上,并将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体育消费作为体育发展的重点内容。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体育人口要达到4.35亿,2030年要达到5.3亿的目标。
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了五个战略任务,其中明确了要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体育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转型新动能;要将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作为体育强国建设之路上的一项重要任务,让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多数行业都面临着一场生存危机,如何保生存、降损失、求恢复成为各行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连接其他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东京奥运会的延期举行标志着疫情对体育赛事产业的影响达到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形势。
据英国Two Circles商业研究公司数据显示,截至到2020年3月底,全球原定于第一季度举行的5584项体育赛事中已有3714项被取消,取消率高达67%。
因此,受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的体育赛事产业链断裂,各大赛事停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仍在持续上升。
从体育用品制造业来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在疫情爆发前,国内体育用品制造业依傍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相继崛起,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发展趋势良好。
然而自疫情爆发后,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相继停工停产,原有体育商品受到物流的限制积压仓库,导致资金链熔断,不少中小型企业迫于压力宣布破产或转型发展,大量工人面临被裁员下岗;实体商店在疫情期间几近关停,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因参加体育活动的减少而大幅度下降。
如安踏、李宁等一线品牌为了应对疫情,采取了大规模的线上促销活动,据新华网统计,此次疫情造成国内一线亿元,仅仅安踏一家就蒸发掉市值200多亿元。
受疫情影响,社会公众越发地认识到健康身心对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此次疫情长时间的隔离掀起了一波居家健身的热潮,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线上体育产业的崛起。
各大体育企业为维持原有的客户群体,满足民众在居家环境下的主动健康需求,开始利用互联网搭设线上平台,借助网络直播进行线上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成为疫情期间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因此,“体育+互联网”运营模式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电子商务平台发挥体育消费服务的能力,同时培育了体育消费者线上消费的习惯。
5G时代的来临更是助力了未来体育产业朝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对于当育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商业契机。
从健身理念来看,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压抑了群众的健身,致使减肥塑形、强健身心等健康理念深入大众心中,未来随着疫情的结束大众健身的积极性将会得到突发性的释放,体育服务产业、体育旅游业、健身休闲业将会受到更多的青睐。
因此,相关部门要认清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走科技创新、文化引领之路,加强体育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融合,营造城市体育文化,在做好本体产业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
“体育消费—体育文化—体育产业”是成都体育城市建设规划的整体理念。成都具备优越的城市基础条件和天然的休闲运动氛围,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其位列全球59名,全国第5名,常住人口基数庞大,市民对健身锻炼、休闲运动非常热爱。
在总体目标上,成都规划用3年建成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6年建成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到2030年建成国家体育消费中心城市,2035年建成国际体育消费中心城市。
2020年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提出了上海市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到2035年迈向更高水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形成“一城一都四中心”的发展格局。
体育文化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繁荣发展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新高地作为目标,坚定体育文化自信,绽放体育文化光彩,彰显上海城市的独特气质,让体育文化塑造城市品格、融入城市血脉。
通过把体育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有效发挥体育健身、强心、益智、乐群的突出功效,并以丰富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影响人、教育人,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印记。
山东省体育产业联合会于2020年9月17日正式成立,首批会员单位达到了478家,业态领域包含了11个体育产业类别,覆盖全省16个城市,共吸纳了包括互联网、旅游、金融、传媒、文化、康养等相关企业。
之所以成立联合会,是基于体育产业分散化发展的特点,第一,在现阶段体育产业还未真正形成一个单独的产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还需要各产业之间相互融通;
第二,体育产业逐渐开始寻求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运作,通过体育产业联合会的平台优势,可以逐步促进多元业态融合。
联合会的成立既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瓶颈、推动相关产业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于建立发展平台,聚合行业资源,打造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衔接配套、各环节协作高效的产业生态体系,必将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体育产业联合会的成立相当于在行业、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得文化、科技、旅游、体育、医疗、教育和金融等在一个共生平台上实现共融发展,因此受到了相关企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体育产业与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各方都是利益获得者。
“体育搭台,经贸唱戏”。城市特色文化与赛事文化的紧密结合,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城市名片”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以淮安马拉松为例,2021淮安西游乐园淮安马拉松赛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展示淮安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大运河风貌和历史人文底蕴,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淮安城市影响力、美誉度。
借助多项赛事的影响力,淮安连续多年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体育产业博览会,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体育消费明显增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体系日趋健全,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淮安市体育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举办这次比赛,对淮安这座城市发展可以形成多重效益,可以让淮安的人文底蕴和特色特质充分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升市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带动了“体育+旅游”新模式的发展。
此类城市体育赛事的举办和传播,不但为城市市民搭建了一个诠释运动健康生活理念的社会平台,也向外界打开了一扇宣传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成果的窗口。
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演进的新模式、产业升级的新动能。体育给旅游增加了内容,给文化增加了内涵。
从文化传承创新的角度来看,文体旅产业融合实现了将传统人文精神与文化基因通过文化体验、文化认知、文化分享的形式植于现代消费,开创了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
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体旅产业资源的重组与渗入,催生了融合型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不仅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产生了1+12、1+13的经济效益;
从民众消费需求升级的角度来看,文体旅产业通过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和创造的新供给满足了民众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新需求,成为拉动社会消费新的增长点。
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模式主要是以体育特色小镇、国家公园、文体旅综合体等业态呈现。城市近郊发展体育特色小镇,其临近主城区,不仅消费人群广泛,而且具备环境适宜、交通便利等优势,有利于缓解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便于开展以家庭或以单位为主题的体育活动,为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数字技术与体育融合形成的“数字体育”是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全新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产业与体育本体产业的融合,把IT、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与体育锻炼、竞技健身、互动娱乐等结合起来J9九游会官方网站。
国家体育总局多次强调要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培育数字体育、线上培训、在线健身等新业态。
高科技与体育融合,在互联网服务、场馆智慧化、数字传播等领域的广泛渗透,大大扩充了体育消费的界限。
全国智能体育大赛组委会主任潘建臣提到:“体育产业数字化后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产业业态、产品形态以及服务类型”。
智能体育能够与现有的文旅、直播、电商、健康、培训等行业创新深度融合,进而协同创造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以太原晋阳湖自行车赛事为例,利用测绘技术测绘出晋阳湖场景,通过VR和人工智能技术导入,形成虚拟赛道,使骑行者在不同的时空验到相同的难度和景观,既实现了时尚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推广,又创新培育了“数字体育”文化。另外,大数据与智能穿戴设备的结合也成为近些年“数字体育”发展的热点。
如运动手环、智能手表等穿戴设备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记录个人运动数据、分析健康状况,通过“数字体育”的文化传播,时尚体育消费的新动能将源源不断地被发掘,促进全社会体育产业的新发展。
供给总是随着一个时代的诉求变化而不断演化,多元需求的出现自然整合出新的供给,这种供给逐渐衍生出新的业态。
体育与文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复合经营、融合互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都是利益的获得者。
产业融合依托于城市综合体,不仅为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同时获取了更大的体育消费空间,加快了“体育之城、健康之城、幸福之城”的建设之路。
体育小镇场馆园区综合体规划设计、投资运营、策划咨询、智慧提升、赛事组织&体育文旅产业融合、景观建设、园林绿化、智库共享、文创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