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根源

2024-02-28 13:16:5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根源收稿日期: 2010�08�24 作者简介: 陈燮轲( 1970- ) ,男, 浙江慈溪人,在职硕士研究生, 浙江树学讲师. � 第 32 卷第 6期 浙 江 体 育 科 学 Vol. 32, No . 6 � 2 0 1 0 年 1 1 月 Zhejiang Sport Science Nov . , 2 01 0 文章编号: 1004�3624( 2010) 06�0088�03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根源 陈燮轲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系, 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从气候、地理环境等自然环境和宗教、语言、历史等人文环境对我国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根源进行了综合分析, 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民族 传统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文化根源;气候; 地理环境;宗教; 语言;历史 中图分类号: G80- 05 � � � � � 文献标识码: A A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Roo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HEN Xie�ke ( Colleg e of Educat ion, Zh ejiang University, Hangzh ou 310028, Chin a) Abstract:T hrough the methods o f literature and log ical analy sis, This ar ticle main utilization comparison r esear ch the cultural ro ot o f the Chinese T raditiona l Spo rts, from the climate, g eog raphy and natur al environment, r eligion, lan� guage, histor y and human env ironment. The surv ey is aimed at solving problem o f the cultur al ro ot of the Chinese T raditional Spo rts, and prov iding the theoretica l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T radit ional Spor ts. Key words: the cultural roo t; climate; g eog raphy; religion; language; histo ry � � 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体, 融合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是各民 族传统养生、健身和娱乐等体育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都分, 具有其独特的认 识价值和健身功能, 千百年来一直在我国各民族中广为流 传, 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教育、风俗习惯 等融为一体, 在各民族相应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 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已成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当今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根源进行探讨, 深刻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原因, 有助于 有利于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和针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中的诸多问题与困境, 以及建立、引导新的民族传统体育发 展规范与秩序,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 展, 并使之与社会和人的整体发展协调一致。 1 � 自然条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源的影响 1. 1� 气候 气候和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和文化。全球变暖、 冰盖消融、海平面上升、风和洋流剧烈波动��我们无法断 言这一切的最终后果, 气候对我们的控制力远比我们对它的 反作用力要大得大。气候对风俗、习惯、生存能力以及文化 本身起着主导甚至决定作用。纵观中国文化的形成不难发 现, 在经历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气候同 时,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一系列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的演化阶段, 复杂的气候的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发展

  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的气候条件差异主要表现在南北上的温度差异, 以 年降水量 400mm 为界, 我国约可划分为温润的东南区和干 冷的西北区两大区域。温暖湿润的东南区域被人们开辟为 农耕区, 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主的农耕文明; 风干寒冷 的西北区则成为游牧区, 繁衍出以游牧为生, 善骑好战的游 牧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 游牧民族的居住地要么是高原湖泊、星罗棋布, 要么是巨峰 绵延、河流湍急,这种遍地牛羊、迁徙不定、生产简陋、生活朴 野、勇猛好斗的环境, 主要形成了以打猎为事, 生性强悍, 长 于骑射。他们在发展畜牧的过程中, 不仅对牲畜有相当的熟 悉, 并掌握了放牧的特别技巧。同时他们祖辈有吃乳制品和 肉食的习惯, 这使游牧民族的体格越来越强壮, 自然需要力 量和爆发力的摔跤和角力以及源于生产劳动的骑马、射箭、 驰逐成了他们的特色体育。所以在这些民族的体育风俗上, 自然体现出浓郁的游牧风格特征。农耕民族山环水绕, 气候 温和,依恋土地,人们性格柔和, 灵巧, 富于想象力 ,擅长智能 游戏和技巧项目, 如对联、下棋、斗茶、猜谜、跳竹竿、走竹竿、 88 打椰球、走独木桥等。这此活动都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气 息。 生活在寒冷气候下的游牧民族和生活在温暖气候下的 农耕民族之所以从事的体育项目不同,这里面有一些潜藏的 文化背景。可以说, 多变的气候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些 体育运动项目的产生和布局。我们可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 那就是低温导致旺盛的身体活动。你不会在零下 30 摄氏度 的低温下无所事事地呆着, 斗茶或者是下棋。寒冷的天气会 让你动起来, 会使体力劳动几乎变成一种乐趣。! 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 ,正是因为我国南北不同的气候条件的温差变化 , 才使得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演绎出了多元化、百花齐放的局 面。 1. 2�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自然而然决定 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运动方式, 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体育文 化特性。我国东邻浩瀚大洋, 南边茂密丛林,西部险峻高山 , 北方冰冻草原。! 复杂的地理环境为民族传统体育生成发展 的提供了基本条件, 各民族多依各自的自然环境, 发展各具 特色的民族体育, 进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 1] ∀。动物性食 物养育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强健体魄, 同时孕育出了赛 马、马上角力、射箭、摔跤、姑娘追等粗犷、豪放的体育活动项 目; 南方水流纵横, 植物华丽的环境产生了独木划水、游泳、 赛龙舟、放水灯、潜水摸鱼等动作敏捷, 适宜于技巧性传统体 育项目;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河山秀丽, 民族风情浓郁, 产生 了与此相适应的多种多样传统体育项目, 如脚马球、登山、马 舞、鼓舞、斗牛、斗羊等等。面对东部浩瀚大洋时, 我们只把 看作是陆地的终点, 没有与海洋发生积极效应。正如黑格尔 %历史哲学&中所说的: !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边、浩浩无际和 渺渺无限的观念; 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觉到他自己的无限 的时候,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无限的一切�� 这种超越土地的限制, 渡过大海的活动, 是亚细亚洲各国所 没有的, 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整治建筑,就算他们也是以 海为界��就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 在他们看来, 海只是陆 地的中断, 陆地的无限; 他们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实际 上,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那只是 一种宣扬国威的行为。 多样的地理自然环境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 技能, 而这些技能又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一般前提。 今天,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形成今天的这样形式多样、 特点鲜明的特征, 是一种必然的社会文化现象。然而四周相 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 中国民族传统 文化就是在三面陆地, 一面临海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优越 的自然环境, 成熟的农业文明, 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 万 事不求人∀ ,加上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 一向! 天朝自居∀的中 国人绝不愿意主动与外界打交道。此种环境一方面使得民 族传统文化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 另一方面造成了文化相对 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从传统体育文化上看, 其本质无法摆脱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例如, 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的 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 ∋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 成了自己独特而精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流传至今的具 有完整体系的拳种就有 129 个, 其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种 多样。然而近代史以来, 由于文化的保守和封闭, 不愿变通 , 加之外国先进文化的涌入。由于逐渐失去原来赖以生存的 社会基础,同时又未能及时确定自己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地 位, 发展了几千年的庞大武术体系面临巨大的考验, 源流有 序, 自成体系的近百个拳种逐渐崩溃。 2 � 人文条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源的影响 2. 1� 宗教 ! 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固然 亦有人说, ! 中国是多宗教的, 这看似相反, 其实正好证明。 因为中国文化是统一的, 今既说其宗教多而不一, 不是证明 它并不统一于宗教了吗? 不是证明宗教在那里而恰不居重 要了吗? 且宗教信仰贵乎专一, 同社会而不是同宗教,最易 引起冲突;但像欧洲以及世界各处历史上为宗教争端而演之 无数惨剧与长期战祸, 在中国独极少见。这里宗教虽然多而 能相安, 甚至相安于家之中,相安于身。那么, 其宗教意味不 是亦太稀薄了吗[2]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是非宗教性的 文化,并不等于中国没有宗教,而是说, 从总体讲中国人的宗 教意味很稀薄。! 这与我国儒家传统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有关, 它不仅制约着我国本土的宗教文化的发展, 而且改造 着各种外来的宗教, 使之世俗化、本土化,以满足不同民族、 不同信仰的需要。在宗教的祭祀中, 到处渗透着以身体运动 为核心的体育文化, 表达着敬神和娱神意思。这在我国的一 些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中也能找到大量的实证[ 3]。∀! 我国的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悠久的 历史。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产生于原始宗教的心理环 境和文化氛围之中, 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实用功利性。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原始宗教关系较为密切, 它从不同的角度 和侧面,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政 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及心理等, 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灿 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后,便混合 于生存斗争、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中,并依附于生产方式、传统 文化、传统习俗、庆典竹日、舞蹈、军事等, 还同祭祀、供奉、敬 神等宗教活动相结合, 既是心理的满足, 又是社交的手段, 同 一形式却具有综合性的多种社会功能。所以, 宗教活动对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也积淀着深沉浓郁的宗教文 化, 体育、舞蹈、宗教等多种文化形式融为一体, 表现出和谐 统一的景象。如傈僳族的! 刀杆节∀, 表演! 上刀山∀、! 下火 海∀的勇士们在以前的! 刀杆节∀上,都得听命于巫师的摆布。 !上刀山∀、! 下火海∀之前, 有一套繁琐的宗教祭祀仪式, 而且 每个!上刀山∀、! 下火海∀的勇士身上都要挂上几十条巫师画 的符咒, 使这一活动蒙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现在, 每年农 历一月初八是傈僳族的! 刀杆节∀, 传统的! 上刀山∀、! 下火 海∀就是表演的重要内容。刀杆场上, 竖起两根 20 多米长的 笔直的松树杆, 在树杆之间顺序捆上 36 或 72 把锋利的刀刃 向上的钢刀作梯子。表演者赤手光脚,蹬上顶端, 并要做些 !蜻蜓倒立∀ ; ! 飞燕迎春∀ 等高难动作。下了刀杆后, 勇士们 还要赤裸上身、光着脚跳入熊熊烈火中, 甚至用身体滚压火 海, 直至炭火逐渐熄灭为止, 以完成! 刀山敢上, 火海敢 闯∀的惊险表演。表演完后,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就开始了, 唱 歌跳舞, 呈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再如彝族的荡秋千最早源 于纪念星辰; 摔跤最早是为了祭招、求雨、攘灾。类似的体育 89 � 陈燮轲: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根源 项目还有纳西族的! 东巴跳∀、高山族的! 杆球∀、基诺族的! 大 鼓舞∀和! 攀云梯∀、傣族的! 划龙舟∀和! 堆沙∀、普米族的! 祭 神∀、藏族的! 跳锅庄∀、瑶族的! 抛花包∀。另外, 还有目瑙、跳 月琴、木履舞、竹筒舞、剽牛舞、射日舞、把式舞、孔雀拳等j9九游会备用网站。 这些活动都是以体育与宗教文化共融的一种复合的文化, 展 现出了各民族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文化。 2. 2� 语言 母语控制着我们早期的精神活动。在偶尔情况下, 几年 后我们有机会说另一种语言, 即便如此我们已为时太晚, 因 为思维模式已经形成。思维模式的决定作用超过其他任何 东西。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 以直觉体验为工具, 强 调整体性。 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 因而借助于直觉体 会,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 规律, 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

  和对现象的描 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 的哲学思辨。直觉经验性思维着重用! 模式∀ 和! 类比∀ 的推 理, 一般是从一种基本模式出发, 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和 直觉判断, 逐步拓展和深化,直到认识完成, 逐渐接近其中的 本质意义。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 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 感性的现象世界, 不可分析,只可感觉。中国哲学讲求实用 , 用直觉顿悟、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则, 而不用 概念和语言去描述, 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 直觉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特质,它否定现 实世界和个体生命的两极矛盾、冲突、对抗和竞争,强调人的 身体与人地自然的和谐, 人自身内外身心的和谐统一, 强调 人与社会的和谐, 注重改虚守静,摈除欲念, 回归到幻化了的 心灵世界, 即在心灵中内视! 气∀的运行, 从而达到! 物我皆 忘∀! 天人合一∀境界。形神统一的! 八段锦∀! 易筋经∀! 五禽 戏∀就是这种直觉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 整体性思维是指将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 将 其各种属性等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惯于整体性思维, 这根源 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 按照自然界本来的面目, 把它当作 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可分割, 相互影响 , 相互对应, 把一切都放在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用哲 学家的观点说是! 合二为一∀。深蕴儒家哲学思想的武术除 重视形体之外, 还讲究精、气、神的内在运动, 主张! 内外兼 修∀、!天人合一∀ ,以整体的观念体现着运动在物质层面 和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其目的则是为了写深、写意,对内 在感情的含蓄打发, 对自我修养的曲折表现无不充满着东方 古典文化的神奇魅力。 虽然这种整体观念比较容易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貌, 但难 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只能停留在现象上。限制了人 们对无限宇宙的探索, 束缚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开拓和创新 追求。可以说, 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种保身、实用主义的哲 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学的! 中庸∀ 思想。孔子曰 : !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反映了在人事上主张和平、反对竞 争, 主张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表现在对体育的影响上, 人们 讲究运动的节制性, 反对过急过猛的训练, 提倡内心的清静 , 反对争强。所有这些明哲保身的思想与竞技体育催人奋发、 力求进取、令人热血沸腾追求胜利的场面是格格不入的。传 统的!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模式, 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一直 在养生、娱乐范围内开展,始终未能走上竞技发展的道路。 2. 3� 历史 !民族传统体育是深深植根于历史肥沃土壤中的种子和 建构文化摩天大厦的基石[ 5]。∀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 文化都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使民族传统体育的演变之 路烙上了! 时代性∀的标志。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 看, 时代越是久远的时期, 其教育越是较多地通过体育活动 来进行,因为那时的人们出于维系生命安全和生产劳动的需 要, 通常需要强壮的体质和身体活动能力。从根本上来说, 民族传统体育是历史和时代塑造的结果,是不同的历史条件 和时代环境中一直顽强地生存着的人类身体文化。它一方 面因具有独特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等作用而为不同的时 代所重视,另一方面又随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特定需求的变 化而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具特色的社会支持系统以 及价值观念。 悠久的历史铸造了灿烂古老的中国文化, 稠密的人众存 活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我国 56 个民族居住在不同的地区, 生活在不同的环境, 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各民 族之间的习俗并非僵化不变的, 每个民族在其漫长岁月的历 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 惯。因此,也形成了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1990 年, 国家体 委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国范围内挖掘整理民族传 统体育,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 , 搜集到 55 个少数民 族的 676 项传统项目和 301 项汉族的民间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相互交叉和溶合。由于我国历代 封建统治阶级在上曾采取过大量的移民政策。一方而 派大量汉人戌边和屯田, 另一方而大量迁徙少数民族到内 地, 这样便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杂居。因此 ,形成民族体育相 互交叉融合的局面。另外中原的和战乱, 不少人逃亡到 !蛮荒∀之地, 加速了汉族与民族的融合过程, 比如南方 百越支系的南越族人, 在两宋时期就已基本汉化, 这样无疑 提高了少数民族地的文化素质, 也逐渐改造了少数民族民俗 的内容与形式。举例说, 赛龙舟, 汉唐时期多流行于中原地 区, 唐宋以后才影响到少数民族。又如马球, 唐代以前 主要在西域(边疆地区)开展, 唐初引进长安, 成为汉族人最 热衷的体育之一。又如长期生活在东北的满族, 由于充分发 挥了骑射的特长, 快马大箭杀进中原, 建立起统治王朝后, 把 冰上运动带进北京城, 并同时接受了汉民族的体育文化。这 种例子不胜枚举。换句话说, 民族体育的形成虽然有典型的 本民族的特色和风格, 但也是在彼此影响、相互交融的情况 下形成的。因此, 我们在研究民族体育形成的文化因素时, 必须注意到这一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参考文献 [ 1] � 刘少英 ,田祖国, 吴水海. 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传统 体育项目分析及其发展研究 [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 . [ 2] �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M ] .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7. [ 3] � 邱丕相.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8. (下转第 120页) 90 � � 第 32 卷 � 第 6 期 浙 江 体 育 科 学 2010 年 11 月 综合考评, 重点推荐质量较好的品牌, 做到统一招标采购, 既 可节约成本又能方便配件的采购。另外,设施和器材使用一 段时间后, 可由相关部门请厂家统一集中开展维修活动, 既 有效又方便。 2. 5� 提高品味、强化特色、建设多样化体育设施 在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时应充分调查、了解和参照先进村 的经验, 规划可适当超前,提高品味意识。有体育传统(如习 武、舞龙灯、罗汉班、赛龙舟等)的村可考虑建设相应配套的 体育设施, 如有习武传统的村可建练功房、兵器房、沙包房、 梅花桩等, 以强化特色。另外,应考虑当前一些开展简单, 对 场地要求不高, 群众又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的开展, 如气排 球、交谊舞、健身操等。多样化的需求必定要建设多样化的 体育设施。 2. 6� 加强横向联系,动员社会力量 受建设资金、使用效率、用地指标、规划能力等因素的影 响, 农村地区较大型体育设施的建设不可能象城市那样普 遍。因此,有时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如 加强与农村各中

  的联系, 借用其设施和场地, 在周末或 假期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比赛。 2. 7� 以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为阵地, 乡镇为单位, 定期组 织体育比赛, 促进体育设施建设和更新 浙江省体育局在 2007 年 10 月下发文件, 以村为单位建 设体育俱乐部来统领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各! 小康村∀ 应结 合农村体育俱乐部建设和借助体育协会等组织, 以乡镇为单 位, 定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和竞赛, 丰富农民的 文化生活, 促进群众的健身热潮, 同时也可促进体育设施建 设和更新, 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 1] � 廖小清, 胡央娣,等. 浙江农民收入首次突破万元 25 年 居各省区之首[ EB/ OL ] . http: / / new s. ea- stday . com/ m/ 20100116/ u1a4955579. html. [ 2] � 国家统计局. 2007 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 81. 2% [ EB/ OL ] . http: / / w ww . lhzq. com/ ind - ex. jsp? pageA lias= news_cont& new sid= 2019077. [ 3] � 卢文云 .中国农村体育研究述评 [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 2006, 29( 4) : 451- 453. [ 4] � 罗湘林. 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审视与前瞻[ J] . 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6) : 738- 740. [ 5] � 夏成前 ,田雨普. 新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历程[ J] .体育科 学, 2007, 27( 10) : 32- 39. [ 6] � 饶传坤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 ∋ ∋ 以杭州市城西居住区为例[ J] . 中国体育科技, 2007, 34 ( 1) : 16- 20. (上接第 90 页) [ 4] � 廖柳华.浅谈宗教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 J] . 搏 击 武术科学, 2007( 5) . [ 5] � 熊静梅, 刘少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演进及发展对策 研究[ J] . 内江科技, 2008( 4) : 16- 17. [ 6] � 倪依克. 蒸腾与困窘: 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惑 [ J] .体育科学, 2005, 25( 9) : 76- 79. [ 7] � 任继愈. 民族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 M ] . 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 , 1985. [ 8] � 李宗桂. 中国文化概论 [ M ] .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 [ 9] � 胡小明. 民族体育[ M ]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10] � 费孝通.乡土中国[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上接第 117页) 呈现出竞技武术运动水平接近的趋势。因此, 如何引领竞技 武术技术发展, 确保中国武术的领先地位,寻求竞技武术质 的突破, 最重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武术套路的编 排。长拳套路是长拳类套路的源, 分析和研究长拳套路编排 的原则、审美趋势等, 不仅解决了高水平运动员长拳套路编 排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而且也为长拳类其他套路的编排提供 技术创新的亮点和编排策略的选择, 从而在理论研究与实践 操作相结合的层面, 提供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 1] � 张秀芬,沈倬. 谈自选长拳套路的创编[ J] . 河北体育学 院学报, 2001( 2) : 75- 76. [ 2] � 朱宝民. 武术套路的编排原则[ J] .少年体育训练, 2003 ( 5) : 22. [ 3] � 席饼嗣,周玉芳. 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的创编[ J] . 辽宁体 育科技 , 2006( 8) : 60- 61. [ 4] � 宿继光 ,花家涛. 论竞技武术套路的审美特征[ J] . 博 击: 武术科学学术版, 2006( 2) : 34- 36. [ 5] � 张江华 ,花家涛. 论竞技武术套路长拳审美特征[ J] . 博 击: 武术科学学术版, 2004( 1) : 49- 51. [ 6] � 宗云涛.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竞技武术套路技 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D] .河南大学, 2008. [ 7] � 杜寿高 .从对竞技武术规则的研究,探讨武术套路技术 发展走向 ∋ ∋ ∋ 武术套路新规则实施后的技术发展趋势 及训练对策[ D] .北京体育大学, 2005. [ 8] � 张志雷 .武术套路创编依据与目的研究 [ D ] . 山东师范 大学, 2006. [ 9] � 顾莉. 竞技武术套路文化审视[ D] . 苏州大学, 2007. [ 10] �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 M ]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5. 120 � � 第 32 卷 � 第 6 期 浙 江 体 育 科 学 2010 年 11 月

  本文档为【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根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