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J9九游会官方网站美国有哪些体育文化?
J9九游会官方网站美国有哪些体育文化?我在伯克利上武术课。每次做完准备活动(跑四圈,横着跳两圈,竖着跳两圈,拍地板说“哈”跳两圈,然后触地跑压腿打拳马步弓步来回很多圈),当其他美国学生照样生龙活虎,而我像生完孩纸一般跪在地上的时候,我就明白,我在中国受的十五年体育教育——小学五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真心可以忽略不计。
我的小学还有中学,每周有两节体育课。主要内容是是数学和英语,当然有时候也有语文。网上吐槽别人说:“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同学是多么幸福啊。我的体育全是语文、数学和英语老师教的。
这种体育课是不用到操场上的,坐在教室里就可以了。我高考前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我可以从早到晚除了中饭和上厕所一直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这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像一颗土豆一样坐在电脑前一整天。后来我发现,中国大部分白领的生活也是这样的。他们在电脑跟前一坐一整天,唯一的运动据说是在床上。应该说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很接轨地在为社会培养人才。
我的大学要求修够四门体育课,女生必修健美操。除此之外随意。我修的三门是游泳、中华毽、体育舞蹈。除了游泳之外,三门体育课基本上不用喘气。
在我上的学校,体育好像是运动员们的事。除非你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否则跑步跳远都没你什么事。然后像我这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是从来没机会上运动会的。唯一一次被班主任叫去上运动会,因为没有人肯上三千米。跑完以后我光荣地晕菜了(低血糖)。以后再也没谁勉强我上运动会了。当然以后我也再没跑过三千米。
So,我的青春年代,唯一跟我有关的唯一一项体育活动就是课间操。直到现在我对“体育”这个词的条件反射仍然是:“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现在开始做,第八套广播体操,原地踏步,揍!”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非常不理解美国学生为什么这样热爱运动。对他们来说,运动好像是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的事情。路上随便碰到一个同学都会告诉你说:“我去健身房。”
这种氛围实在太强烈了。大家都运动我也不好意思不运动了。那么我也运动吧。我想到我学过游泳。于是我抱上泳衣泳镜兴冲冲地跑去佩尼威尼体育馆的三层游泳池。半小时后我就像一只落水的鸡,旁边的歪果仁嗖一下来嗖一下去,而我抱着水线瑟瑟发抖。上臂嫩肉被水线卡出乌青,小腿肚子嘎嘎地抽着筋——而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救自己。那个泳池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上游泳池之一,最浅水深两米,边缘没有任何踏脚的地方。除了游到台阶边,没有任何回去的办法。
——妈蛋!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两米深的泳池啊!泳池难道不应该都像中国的一样一站就到底吗?难道不应该像中国的一样手一够就能趴在岸上吗?
我困在池中简直要哭出来了,一抬头救生员正密切关注着我。然而落了水的鸡也是有尊严的。我才不要被人捞起来呢。我耐心地等,等腿好一点,就一点一点慢慢游回去。
回家的路上我吹着冷风,一面不断鄙视自己。就像初中那次跑完三千米,我跟自己说,不要出去丢人现眼啦,认命吧你就是个半残废。一跑就晕菜一动就抽筋。刘翔的心林黛玉的命。
虽然我不敢游泳了,可是学校有无数个健身房。我们宿舍楼里就有。每次路过公共休息室,都能听到有人跑步的声音。我也跃跃欲试了。跑一跑又不会死,听说还有益健康,是吧?
于是千年土豆的我也开始跑步了。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废。5.2的速度坚持不了五分钟。可是健身房里的锻炼氛围太浓了。旁边跑着一小妞,人家来得比你早跑得比你快。五分钟就撤吗?半英里都不到啊同学!跟自己说,坚持再坚持,好歹坚持十分钟啊浑蛋!
慢慢的,就可以坚持得越来越长。有时旁边已经换了三五个人,我还是满头大汗地坚持着。虽然我的表情可能跟分娩差不多,可我的心在偷偷地雀跃着呢:哇哈哈哈看你膀大臂粗一副健壮的小模样还没我能跑呢。
现在我能很轻松地跑完两英里,跑完了照常去上武术或者击剑。我知道两英里不多。我一直以为两英里是两千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英里折换成千米,发现两英里是3218.69米的时候,我一下子怔住了。我不知道我有多久没跑过三千了。在心底深处我一直以为三千米是我的人生终点,跑完我一定歇菜了。林黛玉说不定就是跑完三千米而亡的。可是现在我知道,三千米真是小蛋糕一叠呀。
然而那时候并没有人跟我这么说。大家把那个晕菜的小姑娘抱下去掐人中灌糖水,一面啧啧叹息说“这个小姑娘身体太弱了”。
我小时候有不只一次低血糖的经历。有一次我是在升旗仪式上晕过去的。我就当着全校的面直直往后倒过去了。当时再往后两步,现在就是一个傻子在给你们写知乎,因为后面就是台阶了。晕菜以后送到镇上医院,再转到市里医院,住院好多天确认脑子坏没坏。还有体育课,站着站着,眼前忽然冒五颜六色的星星,又晕菜了。大家把那个晕菜的小姑娘扶去医务室,一面啧啧叹息说“这个同学身体素质不行”。
每次体育课之间我都特别害怕。我要预先喝好多好多水吃好多好多糖。后来中学以后,我发现体育是语文数学和英语老师教的,我登时松了一口气。
直到现在我的胃仍然很糟糕。只要少它一顿饭它就会用胀、痛、叽咕叫向我。我的消化系统一直消极怠工,无论怎么吃我还是跟竹竿一样。他们总是羡慕瘦的女生。其实瘦的女生大多有胃病。
我知道这句话要招很多黑——我想说,我的转变好像是在留学以后发生的。我在北京上过一年班。那一年我就是一只典型的白领土豆,一坐一天。
大学文化一定反映着它所在的那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当一个社会推崇运动与健美时,不只是大学,企业也会把体育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今年我去硅谷看谷歌,谷歌旁边有一建筑工地。我理所当然地问:“听说谷歌在搞机器人。这里是要扩建新的机器人实验室吗?”在谷歌工作的朋友说;“不是,是在给员工建网球场……”
在中国,“体育”这件事,跟“学习”一样,好像是要跟“吃苦”联系在一起的,要跟“争光”联系在一起的,跟国家建设和民族前途联系在一起的。运动会的时候我们说,勤学苦练,顽强拼搏,奋勇争先,报效祖国(好吧暴露年龄了)。军训的时候我们说,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写作文的时候我们还要说,某某某艰苦奋斗终于成功,真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选好方向,就义无反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点点积累小小的进步,为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而惊讶,而成长。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然不一样。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体育运动也许是国家的事,也许是民族的事,也许是运动员的事,但它首先是一件自己的事——一件让自己快乐起来、健康起来、强大起来的事。
在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竞争,面对成功也面对失败。体育运动,尤其是团体竞技运动,就跟打DotA一样,要讲配合,讲对抗。在这配合与对抗的过程中,归属感、荣誉感,爱国主义与团队精神,就像火花一样迸发出来了。
中国人讲“顽强进取,奋勇拼搏”,歪果仁就不讲吗?不,他们也讲进取,他们够拼。可是他们不“苦”——拼搏,本该是一件异常快乐的事情呀。
体育一向是美国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能连“之一”都可以拿掉。现在所谓的“常青藤”,最早就是东北部八所私立大学的体育赛事联盟。这个联盟成立的初衷就是鼓励竞争。直到现在常青藤赛事仍在继续。
橄榄球也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竞技体育。Harris Poll调查显示,35%的粉丝最爱NFL(国家橄榄球联盟),11%的粉丝最爱大学橄榄球,相比之下,只有6%的粉最爱NBA。可见橄榄球的影响力。
我以前不爱看体育比赛。然而自从我现场看橄榄球赛以后,我彻底沦陷啦。对于一个腐女来说,还有什么比一大群男人互相扑来扑去更好看的东东呢?(……咳)
在小说里,看到两个帅哥把一个帅哥扑倒,我的心情就有一点格外的小激动了。你能想象,十几二十个帅哥互相撞来撞去、扑来扑去,把彼此按倒、拍倒、扑倒、撞倒、推倒、拉倒、扯倒、pia倒、压倒,最后摞成一叠五六个的美好图景吗?……嗯嗒,这就是橄榄球赛(口水)。
美国高校橄榄球赛有著名的三大校际对抗:耶鲁vs哈佛,伯克利vs斯坦福,陆军(西点军校)vs海军(美国海军学院)。我先在耶鲁,后来在伯克利,所以前两大对抗我都算经历了。
然而悲催的是,耶鲁跟伯克利的橄榄球都很弱。弱爆了。21世纪这两所蓝色学校的橄榄球史就是不断被扑倒、蹂躏、的,惨绝人寰的,充满屈辱辛酸的血泪史。
挑战、鄙视和挖苦哈佛是耶鲁教育的一部分。开学典礼的时候头发白花花的教务长就跟我们说,今年我们有多少多少个专业排名全美第一,超过哈佛……
11月橄榄球赛开始前,《耶鲁日报》会发《哈佛弱爆了》(Harvard Sucks)的报道。画风是这个样子的你们感受一下:
今天,在庆祝斗牛犬对衰弱的剑桥硕士的必然胜利之前,我们很有必要花一点时间为这个倒霉蛋哀悼一下。醉醺醺的巴士车程内,在冰冷、斯巴达的、成年级长监管的半路房子里,空虚的哈佛男女消磨着时光。这些没灵魂、没幽默感、没有招生视频的家伙虽然穿得像我们——尽管少一点颜色,多一点人字拖——但他们总是少了一点什么。在我们庆祝我们的派对、诺贝尔奖、国家领导和哥特城堡的时候,他们正忍受着干枯的街道,干枯的后车门,还有干枯的性生活……
耶鲁对哈佛的球赛称作The Game,最早开始于1876年。1897年以前因为各种原因有过五年中断。1897年开始,除了一战(1917、1918)和二战(1943、1944)中断的四年外,每年在两校轮流开战。截止2014年,一共131战。耶鲁赢65场,哈佛58场,平局8场。可惜耶鲁最辉煌的战绩都在1910年之前。进入21世纪以来,耶鲁输多赢少。2000年以后,除了06年34-13一年赢,全输。
挑战、鄙视和挖苦哈佛,哦还有那谁,叫斯坦福好像,是伯克利教育的一部分。有一天我坐进一个数学系的大课堂。教授在大屏幕上演示一道题。他先列出第一种错误的解法,然后说:“这是搞笑的哈佛方案。”然后挖苦,挖苦,这里错,那里错。再列出第二种错误的解法,然后说;“这是糟糕的斯坦福方案。”然后又是这里错那里错。最后教授给出正确答案,说:“——这是伯克利方案!”
我们自己的研究生课也是这样。比如有一天我们读了一篇博士论文,大家各种提批评意见,说它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评完了老师说:“考虑到这是一篇斯坦福的论文,我们不能指望太多……”然后大家就笑啊,拼命笑啊。笑完了我忽然想到,老师他自己就是斯坦福博士毕业啊……
伯克利对斯坦福的球赛称为The Big Game,最早开始于1892年,至2014年打了117场,伯克利赢46场,斯坦福60场,平局11场。在21世纪,伯克利有02到06年的五连胜,然而07年开始斯坦福全胜。2013年我看的第一场居然打出63-13这样夸张(悲惨)的比分。
耶鲁的吉祥物是一条萌萌嗒斗牛犬。活的。叫作“帅帅丹”(Handsome Dan)。这个狗跟皇帝一样,好像是世袭制的,从1889年开始,现在在位的是第十七条,名字叫作“帅帅丹十七世”。这条活狗,它看上去很凶,可是还没我的小腿一半高。比赛的时候会牵到球场上溜。比赛开始了,大家就一起高喊:“上!狗!”
伯克利的吉祥物是一头熊。哪怕是平时,大家都会不断地说:“上!熊!”这句话变成伯克利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我在上海办签证,面我的签证官是伯克利校友,一看我的材料,立刻来了一句:“上!熊!”
伯克利管自己叫“靠”(Cal),因为它觉得加州大学里就它最牛,就它可以做加州大学的代表。比赛开始了,大家要不然喊:“狗!熊!”(Go Bears!)要不然喊:“狗!靠!”(Go Cal!)
中国人批评中国人拜金。可是在美国这样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就是规则,金钱就是市场,金钱就是权力,就是资源,就是名声,就是一切。
私立学校是一个独立经济体。他们要生存,要自负盈亏。所以他们是绝对不会吝啬收有钱人的小孩的。这是规则的一部分。你给我钱,我给你资源。
钱多意味着你有最多的科研经费。钱多意味着你可以开最多的课程。钱多意味着你有最优越的师资。你家教授拿诺贝尔奖是吧?好,我挖过来。
钱多意味着最好的设施。钱多意味着最好的教练。钱多意味着可以去高中收最好的橄榄球员:全额奖学金加一张哈佛/斯坦福的烫金文凭,你来不来?
每年耶鲁和伯克利的球迷穿上蓝色的衣服,去球场为各自的球队打气。起初我还会兴高采烈。然而我经历的三场对抗赛全输,区别只是“输得有点惨”,“输得很惨”,“输得超级惨”。虽然今年在斯坦福的比赛我仍然会去,可是我一想到这件事,就有一种要去上坟的沉重心情。
斯坦福作为东道主,真是相当热情相当好客相当体贴。图书馆门口挂一个巨型条幅:“靠!”球场里面贴巨大的标语:“熊不会爬树。”(斯坦福的破吉祥物是一根青菜一样的树。)
伯克利也好,耶鲁也好(其他学校可能也是这样),你总是能看到有身高体壮的男生拄着拐杖,甚至坐着轮椅来上课。他们往往是因为运动而受伤。
体育馆的墙上没有写“奋勇拼搏,为国争光”,也没有写“今天多流一点汗,明天少流一点泪”,也没有写“艰苦奋斗,力争上游”。但是你看到他们在拼,在流汗,在奋斗。他们不怕受伤。你可以看到在摔倒的瞬间,他们不是在想办法保护自己。他们没有用手肘支地或是抱头的任何保护动作,他们紧抱住球,身体努力向前够,仅仅是为了在摔倒那一秒,可以带球往前多一点点的距离。
有一场伯克利对华盛顿的球赛。比分已然落后。当时离达阵区大概还有二三十码的距离,可是时间已经不够了。有一个伯克利球员站在达阵区的边上,没人理他。这时队友向他传球。可是那个球传过头了,眼看要落在边界线外。那个球员,他就踩在边界线里面,然后身体直直地向后倒去。
大屏幕放慢镜头。屏幕显示,球员确实在身体着地之前,双手接住了橄榄球。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
在公众场合从来连屁都不敢放的我,跟周围一群陌生人一起欢呼,尖叫,鼓掌,拥抱。喊熊一直喊到嗓子哑。这是我无数次运动会上从来不曾有过的体验——我从来没有喊“运动员加油”喊到热泪盈眶。在鸟巢看奥运会都没有。如果说初来乍到的我对美国学校始终心存隔阂,那一刻我真的体验到一样东西,就是归属感。我是这个集体的一分子。我与它荣辱与共。
这种少年时代培养的感情是终身的。直到现在,耶哈对战也好,伯斯对战也好,你都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校友出现在球场,跟我们一起欢呼、咒骂、欣喜、悲伤。有老校友每年来看球赛,一直看到他死去。
虽然结果一直是输,输输输,我们依然相信他们。我们依然支持他们。我们依然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加油为他们鼓劲,为他们欢呼为他们流泪。我们依然打起笑容对彼此说:上!狗!上!熊!
紧紧团结在一起。荣辱与共生死与共,不低头不服输,去接受不能赢的挑战,去面对比我们更强大的对手。这就是体育精神吧。
首先,正如之前所说,大学文化是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的反映。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边缘化,与体育本身在中国社会的边缘化有关。除了奥运会,有多少中国人关心体育赛事?街上随便拉一个人出来,有多少人在健身?有多少人在看国内足球比赛?与此对应的,是大学对体育文化的淡漠。北大清华之间有足球赛篮球赛,可是我在的四年,我从来没去看过,身边似乎也没有人关注。
其次是钱的问题。体育说到底是温饱以后的事情,它很花钱。橄榄球、射箭、击剑、网球、高尔夫,这些都不是便宜的运动。在每个宿舍楼里配置健身房,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可在美国却理所当然。第一次参观哈佛宿舍,我当时吓到了。哈佛学生宿舍有地下很多层,有钢琴,有台球,有健身房,有foosball,有装潢豪华的公共休息室,有成排成排的苹果电脑。伯克利屌丝成这样,照样有四个游泳池,我去过的两个都是最浅两米多,且一直不停换水。以前我看到泳池里流的是水,现在我看到泳池里流的都是钱。
相较于美国大学一年四万刀的学费,中国高校一年一千刀不到的学费听起来就是个玩笑。一年四万刀学费加两万生活费,对于普通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压力,硅谷普通工薪税后一年恐怕还未必有六万刀。而学费在大学开支中据说只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想象一下,北大清华一年学费收十万,另外再从社会收上两倍于学费总额的捐款,什么体育赛事搞不起来?
美国大学讲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有钱不意味着老大。也就是说,你给学校捐款,怎么用这笔钱,你可以提意见,但主动权绝对在学校。早先中国搞孔子学院投钱,最先找上的就是伯克利。伯克利虽然很穷,却一口拒绝了(好有骨气啊,不为五斗米折腰啊),因为他们不愿因为接受这笔捐款而危害到学术独立。早先耶鲁退还过白斯财团一笔两千万美元的捐款,原因是白斯要求耶鲁将这笔款项用于开设关于西方文明的课程,而耶鲁表示我们开的西方文明课程够多啦。
有位知友说:“领导一句话就能把你学校名给改了,领导一句话就能把你学校给合并了,包括校长在内都对学校实际上没一点主动权,何谈校园文化?”
非常有道理。燕京大学这样好的学校,说合并就合并了。你觉得燕大能通过北大继续存在吗?笑话。本来有一只小老虎,一只小狮子,你叫狮子把老虎吃了,老虎就没有了,它们不会合并出一个“狮老虎”的物种来。燕大如今在世界上存在过的唯一证明,只剩“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这个招牌了。悲夫。
再说北大清华的学校改制。两所学校从时的综合性大学,变成各有专攻的学校。这听起来是件好事,其实非常不利于大学竞争文化的培养。世界上的好大学一定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它们一定是在相似的领域势均力敌、平分秋色,所以才能相互竞争,共同成长。牛津剑桥,耶鲁哈佛,伯克利斯坦福,莫不如此。你叫北大专管文科,清华专做工科,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你说他俩还竞争个毛线?
大学文化,涉及到一个大学传统建设的问题。美国大学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历史超过一百年的大学橄榄球对抗一数就是一大堆。欧洲大学就更不用说,有许多是从中世纪一直延承下来的,学校学生社团有时往往比国家的历史更长久。原因就在于,西方学校一向讲教育独立、学术独立,它可以基本独立于。风向对大学教育、学术发展的影响有限。政权更迭完全不影响学校传统的延续。
中国近代经历战乱变革,1976年以前一直处在发羊癫疯的状态。能够在短短四十年时间里,吃对药治好病,然后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确实是很不容易了。因为中国教育很难独立于,政局上的动荡或政策上的抽风,对中国大学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学术独立,教育独立,在中国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美国大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哈佛校训真理,耶鲁光明与真理),真理为真理,不为其他;中国大学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国家栋梁”(清华校训,我总感觉是“又红又专”),知识总是跟民族国家扯在一起。中国想要发展出独立完整的大学传统,似乎还有一点可能,现在我不知道了。
在国内,家长常常对自己儿女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一切跟学习无关的事情都是次要的。在中国,品学兼优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们的目标, 一个体育特长生反而常常会被以负面的刻板印象所对待。与此相反的是,美国社会中的不少老师、同学、和家长认为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课外活动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只是SAT/ACT高分的书呆子往往不会得到学校里众人的赞赏,更不会上学校的头条。
让我们暂且搁置下美国校园这种对于课内成绩的轻视是否有反智主义倾向的争议,先来看看课外活动,尤其是体育校队,在美国究竟是如何发展的。所谓的课外活动里,最好入手的就是美国高中的体育校队。参加体育队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团队精神,耐久性,严谨性等等。下面就以本人的经验来介绍一下美国高中校队的运作方式,让同学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决定要不要以体育校队作为自己的主要课外活动。
由于每个学校的规定和系统不同,所以不能以偏概全。但是通常只要体检合格了以及年龄符合,每个人都可以去报名校队。在一般的高中,竞争较为激烈,运动员必须经过一到两个星期的选拔和淘汰一些能力较弱的人。几乎所有美国高中都会把一个体育队分成一队(Varsity)和二队(Junior Varsity)。一队一般是通过选拔后的十一、十二年级的同学们,或者表现很突出的九、十年级的队友们会被分到一队。一队的要求很高:一些十一、十二年级的同学们通常因为能力不足而被踢出校队。二队是一些九、十年级以及能力较弱的运动员。JV和Varsity的最大区别就是如果学校的Varsity能进季后赛并且赢得较好的名次,就会有机会进军州级比赛甚至是国家级的比赛。这个对大学申请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分队之后通过平常训练的表现来决定运动员的上场时间。一些较为专业的校队会在赛季之前开始训练,训练期间也有极大的可能会淘汰个别运动员,赛季结束会颁发奖状给运动员。
然而,只是单纯被选进了校队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有多么的优秀。一些参加过校队的人知道,想要坚持到底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很多人因为学习压力大,每天回家都是筋疲力竭的状态,很影响学习效率的理由退队。星期一到五除了比赛日,每天都会是两个小时高强度的训练,谁不努力就会被比下去,这也给了教练不好的印象(教练的评语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是能够看到的)。平日的比赛如果是客场的话,都要平均一小时的车程来回,回到学校往往是夜色已浓。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到赛季中会选择退队。那些能坚持一个赛季并且积极向上的人十有是很有毅力而且热爱运动的人。所以参加校队并且能认认真真、完完全全地为队伍效力的人,往往是能合理安排时间,能持之以恒而热情的人。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会提倡参加体育校队的原因。家长们往往会特意在比赛日去看自己儿女的比赛来支持他们,给予了他们动力。这样的经历能让我们成长,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本身是一个没有什么运动细胞的人,而且小时候家里人都认为体育课就是浪费时间,高中时的体育课也都被数学老师占用,因此根本没能养成锻炼的习惯。
有人喜欢跑步,不是普通绕场一周那种,而是一跑就是6公里,要么就是在沙滩上跑个4、5公里。有的人喜欢游泳,一游就是33个回合(标准泳池)。有人喜欢玩网球,大学的时候到西班牙参加过欧洲巡回赛。有的人喜欢做瑜伽,还去过印度拜师。
外国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体育锻炼跟学业是真真一样重要滴。高中时代体育成绩不好有时候比考了B-还丢脸。姑娘们并不羡慕能解出奥数的小书呆子,而对橄榄球队员无尽花痴。
所以,大多数的美国同学们都在小时候养成了一项体育爱好,虽然没有到奥运会水准,但都玩的不错,而且乐在其中。
很多中国同学不知道如何跟外国人交朋友,我也是有了交心的外国朋友之后才问到她们:你们是怎么交朋友的呢?
高中时代,女生们可以在拉拉队跳舞训练当中结识好朋友,男生可以一起打棒球,田径队、游泳队、冰球队…… 都是需要合作的项目,或者在一起训练更有力量的项目,大家在训练当中结成朋友。大学时候,很多学生把自己的爱好带到社团,可以结交新朋友。
如果你想在大学交到美国本地的朋友,不妨去学一学他们的体育运动。无论是入门级,还是提前在国内打好基础,都是一个融入社会的好方法。
我好朋友的弟弟特地因为自己会打曲棍球,而选择比较冷的州去上大学。而且美国的大学对于体育优良的学生有大笔奖学金,例如这名曲棍球小哥,出身加州历史最悠久的私立高中,加入了加州最有名的冰球少年队,然后获得了伊利诺伊州大学体育全奖攻读医学预科,条件就是:必须在伊利诺伊大学冰球队打球。
每个学校支持的项目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喜欢网球(例如斯坦福大学),有些学校喜欢曲棍球(例如东北比较寒冷的几个州),有些学校支持美式足球(大多数学校都是美式足球控)。所以很多家长也都培养自己的孩子一项体育技能,希望能够在大学时代变现。
中国家长的眼睛是不是亮了呢?不好意思,目前还没发现哪个著名美国大学支持乒乓球选手,除非你是邓亚萍级别的。
体育项目都有价格标签。美国的孩子们其实也都有心里的小九九,逻辑也很简单,越贵的体育项目就越被所谓“middle upper class”(中偏上流社会)所接受。例如:高尔夫和网球。
高尔夫和网球是中游偏上的运动。虽然制备器材并不难,但是请好老师指导价格不菲。比网球再昂贵一点的是冰球,例如一个头盔就要800多美元,附:美国没有国家供给的体育训练队,所有的开销都是家长自掏腰包。
篮球是典型的平民体育,因为门槛低,也不需要昂贵的器材,所以并不是主流(白人)社会的主要运动。
美式足球是比较复杂的一个例子。这项运动入门容易,但如果朝专业发展,就需要投入很多,例如昂贵的头盔、专业等等。但是因为美式足球是美国巨大的体育产业,很多星探在挖掘出身平民的选手,很多平民的孩子也有机会一搏,然后一夜暴富。
简而言之,如果一个人说他擅长的体育是网球,通常是middle upper class;一个人擅长冰球,估计就是middle upper upper class;如果篮球,估计家境非常普通;美式足球,这个情况会比较复杂。
当然啦,如果你碰见一个擅长马术或者花式飞行的,嗯,记得把他拉到夏说英文的周六分享群,让我们来观赏一下大熊猫。
综上所述,我默默的开始锻炼一项一个人的运动,游泳。从只会蛙泳,到了自由泳可以33个来回。也认识了很多爱游泳的朋友们,说真的,身体锻炼真有一种特别愉悦,健康的感觉非常棒。
前文说过,美国没有国家资助的体育队,所以家长都是本着增强儿童体质、培养一生兴趣、争取拿到奖学金、可以在朋友圈炫酷装逼的心情,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练习体育项目。
这些孩子要早上5点多起床,到训练场地训练,然后7点多被爸妈送到学校,开始一天的正规学习。下午放学之后还要再训练一下。这都是自愿的。
有人说过,美国人很狡猾,他们玩儿的运动都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不玩儿的,所以他们总能拿第一,这是玩儿不起的勾当。你去问问美国人他觉得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玩儿什么运动?十有告诉你,美式足球。
美国人对足球的刻板印象:一群小人儿在绿色的背景上一会荡到这边,一会荡到那边,然后比分0:0。
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玩足球的群体是14岁以下的女孩子。通常美国小学和初中很喜欢组织女孩子们提足球,导致很多美国小姑娘非常凶狠。但是这个行为有一个结果,就是美国人认为足球非常娘J9九游会官方网站。如果美国成年男性称自己喜欢玩足球,其他人
美国人对乒乓球的刻板印象:中国人。其实乒乓球在美国有越来越时髦的趋势,尤其在喜欢玩电玩的宅男群体中,好多人都是乒乓球爱好者。在硅谷还有一些餐厅专门主打乒乓球和电玩,非常诡异的配搭。
说实在的,体育运动可以强身、可以减肥、可以交朋友、可以装逼,居家旅行必备良品。不多说啦,大家都去锻炼吧!
7、如果时间归但零而此时球还在运动中那么可以把最后一攻打完。篮球则是时间归零如果已经出手打进也不会算超时。
10、无球掩护,美国人喜欢个人英雄主义,他们抗拒球的传递,因此需要大量的角色球员,牺牲他们的球权来造一个巨星。
由于美式运动可以无限换人,在换阵容的过程中悄悄把一名合法外接留在场上,等一开球这个老六就跑起来接球达阵。
我想讲讲WWE,他可能算是体育娱乐业,我认为他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看WWE以来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各位巨星的退役仪式,2011年edge退役时,全场振聋发聩的呼喊Thank you edge,很多人举着Thank you edge的牌子。他在那周参加了RAW和SMACKDOWN(wwe最重要的两个节目),在两座城市都受到这样的礼遇,作为一名运动员是值了。我也看过一些足球运动员的退役仪式,没见过让我如此感动的场面,没有振聋发聩的Thank you。可能美国人更热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