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原创 百年中国:民族觉醒II 新文化运动

2024-02-12 13:49:5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原创 百年中国:民族觉醒II 新文化运动本文是《百年中国:民族觉醒》(点击即可阅读)的的第二部分,重点讲述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以及促进中国近现代的民族觉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海战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推翻清朝统治,中国的浪潮风起云涌。

  其中戊戌变法对此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百日维新虽以失败告终,但康梁的维新思想掀起轩然大波,让世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

  康有为把资本主义的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糅合到一起来宣传他的维新理论,编织“大同世界”的浪漫主义理想蓝图,其历史局限性可想而知。

  戊戌变法这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策改良运动的首次尝试结局悲惨,其被皇权利用铲除异己在所难免,甚至康有为最后又变成皇权的卫道者。

  虽说其试图超越传统儒家学说的藩篱,甚至包括最激进“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和通晓西方知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复在内,

  但不得不说,它打破了两千多年来封建思想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促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更是一次全民族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并推动近代社会不断进步。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清政府求荣,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却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

  面对清政府明目张胆的抢劫和,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相继爆发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运动在四川省最为激烈。

  9月25日,吴玉章、龙鸣剑、王天杰组织发动反清武装起义,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

  辛亥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传播了共和理念。

  它在、思想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有一定的要求。

  但归根结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外资经济、洋务企业、封建地主买办的压迫下艰难生存,发展并不充分,也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康梁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在宣传观点时并未与其彻底对垒,辛亥反对保皇思想,但未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而新文化运动冲击批判封建思想前所未有,其深刻性和彻底性远超辛亥,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辛亥推翻了清朝统治,不过当时的中国仍处于黑暗的军阀统治之下,袁世凯复辟帝制、大力推行封建复古逆流,西方及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头脑中缺乏共和意识。

  最有力的证明便是,百日维新的戊戌六君子被处决时,竟有很多围观民众叫好并唾弃他们。人们为治病,竟用黄花岗烈士的血蘸馒头吃。

  所以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西方思想真正传播,才能普及和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动。

  它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反对,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宣传西方的进步文化,反映新型阶级的要求,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我们以、激进、社会以及自由等主义的代表来描述新文化运动旗手的特点,首先对蔡元培总括说明:

  作为主义的代表,蔡元培为陈、李、胡等提供了北大这样一个平台,使其有机会和条件发挥各自的聪明才干,他们彼此帮助,相互扶持,成为一个整体。

  新文化运动本身就是主义运动,而蔡元培原本就是辛亥时期的主义者,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自由,曾在五四运动中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

  他曾数度赴德法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致力于为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后来的过程中,他多以教育家身份出现,走教育救国之路,因而他的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实践中。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旗手,陈独秀对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什么说他是激进主义的代表呢?

  这与现代人理解的“偏极端”的激进主义明显不同,近代的激进主义是包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内的主义。

  五四时期他更是常被称为“闯将”,是因为其对封建主义的猛烈批判,这种批判有时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偏激或者片面,甚至以感性代替理性,

  甚至对比中西文化时,认为中华民族一切都是“卑劣的”,西洋民族一切都是“高尚的”,主张“欧化”等等。

  陈独秀的“激进主义”让大批进步青年团结在其周围,纷纷积极参加和相应新文化运动,很多青年仿效《新青年》在各地创社团、办刊物,形成了庞大的全国新文化力量。

  比较有名的如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恽代英、林育南在武汉组织“新声社”,出版《新声》杂志等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都以陈独秀为领袖,以《新青年》作向导。后来评价说:“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正是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宣传,使中国人开始从进化论史观中走出来,以唯物史观武装自己,投入实践。

  因为现实的改变需要理论和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拨云见雾,恰逢其时,由此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即转向了社会主义范畴,揭开了中国新主义的序幕。

  通过调研走访实践,李大钊认识到工农的作用,积极号召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促进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为随后建党准备了干部条件。

  五四运动时期,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如邓中夏、、恽代英、赵世炎、杨贤江、张闻天、高君宇、何孟雄、罗章龙等,他们在这场爱国的群众运动中发挥了重要骨干作用。

  随着这场空前的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尤其五四爱国的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一些矛盾逐渐显露,分歧也越来越多,体现在《新青年》编辑部的分化。

  不过即便李大钊与胡适出现被过分夸大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也至少说明其根本不是敌我性质,顶多算是统一战线内部的路线、道路、思想之争。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更是一代文学、哲学和思想大师,下面我们仅简单举例。

  其在文学、史学、哲学上著述颇丰,《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说儒》等都极具影响力,对于后人治学颇有裨益。

  他曾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其思想中的实验主义、自由主义、大同主义、乐观主义都充满着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的智慧光辉。

  虽说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持其两端而用中才是个人平衡的条件,但不得不说,胡适的思想就是充满矛盾的综合体,或许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少年胡适三岁丧父,13岁就被母亲包办了婚姻,但一路求学坦途,曾先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后。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发起“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他的倡议得到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力挺。

  很快“文学”的口号便风行全国,其最大功绩是把文学从贵族手中解放出来,还给普通百姓,使新文化运动很快形成全国性的运动。

  由此广大人民群众迅速接受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提高了认识水平与思想觉悟,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胡适崇尚自由,甚至把它提到“自由就是一切”的相当高度,同时他把争取自由与提倡个性解放和女子解放联系在一起,严厉谴责封建社会对个性的限制和摧残。

  “社会国家如果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那就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因此决不能迷失自己独立的人格。”

  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后来的战争时期,企图在与党之间追寻中间路线,在与反之间反复摇摆。

  如果从成长过程性格因素角度分析的话,他很可能自幼跟随母亲长大,惯于向强大势力妥协,因此风流胡适缺少战天斗地、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

  胡适发起“文学”,把文学还诸于民,但需要有影响力的作品,这就不得不提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

  他的称谓比较多,家、教育家、战士等等,这里我们要重点说明的他作为参与新文化运动的重磅旗手J9九游会官方网站

  鲁迅以悲悯之心,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其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这部小说作品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对底层人民的,揭示了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吃人”本质,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除了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新诗,还有大量杂文,猛烈抨击君权、夫权、父权及鬼神等等,将封建制度和思想批驳得体无完肤。

  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日的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892年,鲁迅入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小说《故乡》中闰土的现实原型)建立友谊。

  12岁时祖父因事下狱,父抱重病,家产中落,遭人冷眼,倍感世态炎凉。后奋起求学,课余喜读哲学、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赴日公费留学期间,曾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归国曾迷茫困顿,受蔡元培之邀,任职于教育部教育司、作教育部佥事等职,校对古籍,其间鲁迅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曾发表《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抨击段祺瑞政府学生的罪行,并因营救进步青年遭追捕避难,后成为左联盟主……

  曾评价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时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之交发生的一次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它跨越新旧主义的分水岭-五四运动。

  它促使中国人民觉醒,激发了人们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其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探索救亡图存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前期以“”和“科学”为口号开展思想和文学,是一次以接受近代西方文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精神层面的变革运动。

  后期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总结反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弊端,并接受李大钊宣传的十月送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们深入到工农群众之中宣传、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广大工农群众又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

  不过这场运动有很强的“全面肯定西方思想文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甚至导致中华古典文化的衰落。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