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常识 分类>>

【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虹桥镇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 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2024-04-04 03:45:5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虹桥镇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 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据记者了解,在文明城创建工作中,车辆乱停乱放、垃圾随手乱丢等现象成为较难管理的普遍问题。为此,幸福县宣传部发布公告号召干部群众一起干,对“创文”的重点区域进行网格化管理,由党员干部包保责任区,普通党员担任区域街道小组长,开展文明劝导工作,动员带领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创文”工作中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法治思想,进一步总结推广闵行区法治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全面提升依法治区工作水平,助力实现高效能治理。近期,“闵晓法”微信公众号将展示2022年闵行区法治建设十大优秀案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虹桥镇对标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和要求,围绕民生热点难点,稳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推动多方共同参与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隐患治理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区治理迈向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

  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是许多家庭近距离出行的选择,全镇居民小区内共停放电动自行车总数现有约32354辆,且保有量不断上升。庞大的使用人群享受便利的同时,由电动车充电等带来的消防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安全隐患亟待治理。虽然全镇每年发生2至3起与电动自行车有关的火灾j9九游会备用网站,但是火灾无小事,每一次都可能造成极大后果,调查显示,其中80%都是充电时引发,因此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隐患治理工作,不仅能有效遏制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也能保障群众出行安全,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政府政策支持是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制度保障,法治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则是化解电动自行车系列难题的关键。虹桥镇坚持走“党建引领、法治保障、自治为基、德治教化”的道路,极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意识,让电动自行车跑在“法治轨道”上。

  自2018年起,镇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陆续印发了《关于加强居民小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等8个电动自行车管理相关文件,对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做了相关部署、提示和通知。创新公众参与方式,线上线下多元结合,利用消防安全讲座、居民会议、微信业主群等平台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动群众形成法治思维,从而增强相关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回应有关电动自行车充电及停放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风险防控、隐患治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在于排查摸底整治。为此,虹桥镇探索党建引领下的“1+3+N”联动机制,有效平衡好安全和便利、治理与服务,打造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的“虹桥经验”。一是围绕镇党工委“一”个核心。领导带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针对电动车违规销售、改装改型、乱停乱放、违规充电、电动车进电梯等违规违法行为进行联合执法,发现一例、处理一例、教育一例。二是打造“社区+物业公司+第三方企业”“三”大驱动。社区与物业公司建立电动自行车管理专项巡查制度,将电动自行车停放纳入小区巡查体系,严格落实发现、制止和报告责任,建立发现、制止和报告工作台账。负责安装充电设施的第三方企业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开展检查维修,避免设备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三是调动社区内“多”方力量。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党委抓总,协调统筹“楼门长+在职党员+社区志愿者+网格员+社区青年团员+N”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巡查活动。

  形成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矛盾纠纷化解模式,重点纠纷及突发事件及时介入。镇房地物业调委会人民调解员在电动车火灾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赴现场召开协调会,有效防止事态扩大,力争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居村法律顾问增强法律服务主动性,聚焦专业领域,发挥法律专业优势,以中立客观的职业优势和熟悉社情的实践优势,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法律支持。同时,建立“1+3+N”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依托1个镇级城运中心,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村居法律顾问3大司法力量,融合行政职能部门、村居法治带头人、村居法律明白人等N个群团力量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推动电动自行车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类案同处、实质化解。

  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停放、安全充电知识宣传,提高居民消防安全意识,广泛发动居民群众,鼓励居民自觉查改身边火灾隐患并积极举报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2018年起,通过居村委、公司、消防重点单位安全干部微信群,不定期推送电动自行车火灾安全提示、警示51次,同时在社区消防疏散、灭火培训课件中加入电动自行车火灾警示内容。2018年起,共组织社区培训125次,印制发放了相关标语横幅、海报、安全警示贴纸、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2万余份,辖区内各居民楼首层、门厅都已张贴电动自行车安全警示,提高了预防和处置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能力。

  习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隐患治理工作是贯彻落实《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在排查、整改、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群众多样化需求,多方参与,精准施策。

  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关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从前期加大排摸力度,全面了解现存电动自行车数量、充电设施建设情况、消防设施和智能化设施配置情况,从而进行落实整改;到中期广泛了解居民需求,听取居见、尊重居愿,形成多数意见及方案;再到后期及时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完善协商议事共建新格局。在电动自行车充电装置情况方面,现虹桥镇149个居民小区都已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装置;在电动自行车禁入电梯智能监控配置情况方面,现虹桥镇安装电动自行车禁入电梯智能监控的电梯有185台,占比14.12%;在非机动车库(棚)消防设施和智能化设施配置方面,现虹桥镇地面车棚中,设置视频监控系统的有111个占30.08%,配置灭火器的有186个占50.41%;在地上地下车库消防配置方面,有设置喷淋系统的有237个占75.22%,设置自动报警系统的有81个占25.88%,设置视频监控系统的有175个占55.9%。

  推进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消防设施、智能化设施建设是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的具体应用,从调研评估形成《关于探索虹桥镇集约化设置电瓶车充电装置以及安全风险管控的调研报告》到印发相关文件通知提高居民生活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从多元协商形成设施安装具体方案到多方配合落实安全文明施工,从安装效果及时反馈到后期维修保养、充电费用标准确定,这些小区公共事务决策都严格按照“因地制宜、便民实用、合理规范、安全保障”的原则推进实施,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居民自治、社会协同的社区多元共治模式。

  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不仅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硬件配置,还提升社区治理的软实力。充电设备安装、安全设施配置、停车规则制定、违法行为自查、安全知识宣传各个环节均有居民参与。从“个体”被要求整改到“群体”主动提出集中管理,居动参与小区管理,社区服务越来越有温度,居民享受到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和整洁有序的社区面貌,打通社区治理微循环的“最后一公里”。

  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权益、化解矛盾、防控风险、维护稳定,推动社区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精准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搭建居委、业委会、居村法律顾问、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协商自治议事平台,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公共法律服务联动工作体系,健全风险管控、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成效显著,电动自行车无序停放、飞线充电管理难、小区维修资金缺乏等社区治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法治为民办实事的一次积极探索。“法治观察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打通了法治领域问题发现机制,做到事事有回应;“法治观测点”充分整合基层立法、人民建议等各类机制,夯实问题研判和解决机制,为各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法治领域突出问题找到推进路径,实现系统谋划和有效解决。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全面提升居住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与服务水平对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需要坚持消除安全隐患与解决群众刚需相结合、解决主要问题与考虑群众多元情况相结合、政府引导监督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通过大力推进辖区公共充电设施、消防设施、智能化设施安装工作,提升社区治理的软硬实力,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