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常识 分类>>

J9九游会官方网站生也沙丘死也沙丘:1964年焦裕禄去世兰考人民披麻戴孝

2025-02-03 14:42:0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J9九游会官方网站生也沙丘死也沙丘:1964年焦裕禄去世兰考人民披麻戴孝春天的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夏天的洪水淹了30万亩庄稼,秋天的盐碱又碱死了10万亩庄稼苗。

  位于黄河南岸的兰考,源自过去的兰封和拷城。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这才有了兰考的县名。

  只是,这风沙、洪水和盐碱的灾害,从来没有像1962年这么严重,以至于当年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横贯兰考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上,全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还有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以及盐碱地上在寒风中抖动的枯草,除了外出逃荒的人,连一个劳作的人影也不见。

  这个时候,整个兰考县的工作,除了发统销粮就是救济棉衣和烧煤,兰考县委实际上成了一个供给部门。

  可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的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继续工作。他们害怕长此以往下去,改变不了兰考的棉帽而犯错误。

  40岁的焦裕禄,山东博山人,7岁上学,10岁那年家乡遭遇灾荒,11岁的焦裕禄退学,除了在家种地,农闲时还到煤窑做工。

  而日军占领博山后,家中的日子越发艰难起来。焦裕禄19岁那年秋天,因为一年的收入还不够给日伪纳粮交款,而第二年年初焦裕禄还要结婚,终日愁闷的父亲上吊了。

  第二年夏天的一天早上,焦裕禄刚出门就被汉奸带领的日军抓了个正着,先是关进了县城的的宪兵队,随后又被送到了当地的煤窑挖煤。

  1943年6月,焦裕禄趁机从煤窑逃了出来。而躲避了两个月回到家乡后,村里的汉奸以他没有良民证为名,将他抓到了汉奸队。

  可是,在卖兵的路上又被日军抓去,被押到辽宁抚顺做苦工。后来,焦裕禄设法逃出来后,一路扒火车流落到了江苏宿迁,乞讨到宿迁一个叫双茶棚村时,给地主胡泰荣家当了雇工。在一头是猪窝一头是牛草的小棚子里,一住就是两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回到还没有解放的家乡博山。因为识字懂得一些道理,不久秘密加入了地下党。作为崮山区武装部的,焦裕禄带领民兵打游击,后来又担任山东渤海地区土地改革复查工作的组长。

  1948年,山东解放后,焦裕禄随南下干部队来到了中原。因为十分出色的工作能力,新中国成立伊始,被任命为河南尉氏县大营区委兼区长。

  1953年,河南省委调焦裕禄任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同年的6月,焦裕禄奉命参加了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的基础建设,并担任了临时公路建设指挥部的总指挥。

  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建成后,担任科长的焦裕禄,相继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于1956年底返回洛阳矿山机器厂,被任命总调度长。

  而此前废寝忘食地学习与通宵达旦的工作,焦裕禄早已经患上了当时属于不治之症的肝病。可焦裕禄却没有吭声,省委的组织部门就更不知情了。

  在穷苦出身的焦裕禄看来,兰考有36万的人民,有烈士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会杀出条路,彻底改变兰考的旧面貌。

  不大的兰考火车站,人山人海,几乎都是要去外地要饭的百姓。而更多的人连火车票都买不起,准备冒死去扒来回拉运货物的火车。

  “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品格,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看问题高人一筹,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这让县委一般人有了主心骨。但是对改变兰考眼前的困难,许多人还是一时缺乏信心。

  “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

  焦裕禄说:“我想找你谈谈。你在兰考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你说,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焦裕禄说:“对!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领导两个字。眼前的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

  一直谈到后半夜的两个人,共同结论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进行除“三害”的斗争,将是不可能的。

  当夜的兰考车站,也是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正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

  “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焦裕禄听了大家的发言,最后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这样我们就会带着阶级感情,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

  随后,焦裕禄又组织大家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用来鼓舞大家根治灾荒的干劲。

  战争年代的兰考人民英勇战斗,前仆后继。战斗残酷的岁月,仅兰考一个区一个月内就有9名区长壮烈牺牲。

  回忆到这里,焦裕禄敲着桌子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而焦裕禄也深知,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要想战胜灾害,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随后,焦裕禄先后组织了1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而此时,焦裕禄的慢性肝病也已经悄悄发作了。

  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调查队方圆跋涉了五千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三害”的第一手资料:

  84个大小风口一个个查清,还编了号绘了图;1600个大小沙丘,也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上千条大小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和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并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如此规模的调查研究,让兰考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将治理三害的部署放在了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

  而兰考的2574个生产队,其治理灾害的程度并不平衡,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有高有低,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基层的积极性,又成了焦裕禄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自从担任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临时公路建设总指挥,尤其是担任尉氏县委处以来,便养成了一个习惯叫“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

  这个“过电影”,主要是联系兰考的实际来思考问题。用焦裕禄自己的话说,“过电影就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影那是不行的。”

  而全县抗灾斗争的情景,正像一幕幕的电影,每天夜里都闪现在自己的脑海里,焦裕禄更加觉得只有“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是战争兰考自然灾害的唯一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焦裕禄于是发动县委一班人,再次下沉到老百姓中间,询问、倾听、观察治沙、治水、治碱的一些看起来土却行之有效的办法,让技术人员及时总结,县里及时宣传推广。

  而在探索治沙、治水、治碱办法的同时,作为县委的焦裕禄,他更多的是给老百姓树立比任何办法都宝贵的信心。

  每到一地,焦裕禄都会说这样的话:“三害压得我们兰考人民抬不起头来,不把这三害彻底,我们县委一般人死不瞑名目!”

  韩村是一个只有27户人家的生产队。1962秋天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后,每人只分了12两红高梁穗。而焦裕禄却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绝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不能支援国家,心里就够难受了,决不能再拉国家的后腿。

  1963年这一年,韩村人割了27万斤草,不仅养活了全体社员,还养活了8头牲口,买了7辆架子车。

  1963年夏天,兰考又是一个多余的年份。秦寨村连续9天的暴雨过后,又突遇大旱的天气,厚厚的盐碱又露出了地面。

  这时,秦寨村的村支书站出来说:“焦说了,不把三害彻底,他和县领导死不瞑目,我们秦寨村也决不能当龟孙!”

  接下来的秦寨村,能干一天就不干半天,能挖一铁锨就不挖半铁锨,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地啃,硬是将盐碱全部挖掉,到了秋天的收获基本可以养活自己。

  赵垛楼村在夏季基本绝收以后,老百姓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和排水沟,一直苦苦奋斗到秋天,硬是卖了8万斤余粮。

  双杨树村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却因为焦裕禄的到来而雷打不散,他们兑鸡蛋卖猪,买牲口买种子,坚持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道路。

  焦裕禄十分感动之余,说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老百姓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号召全县向他们学习。”

  1963年的深秋,兰考县委在冷冻厂召开了全县生产队干部的会议,焦裕禄将其命名为“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根治三害誓师大会”。

  大会伊始,焦裕禄亲自为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的代表鸣锣开道,请他们到主席台上就坐,让他们在万人的面前介绍经验。

  最后,焦裕禄将四个村的经验集中总结为四句话,叫“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

  从此,兰考人民也多了两个东西,这就是县委颁发的“奋发图强的嘉奖令”和“硬骨头队”的命名书。

  这一年的初秋,兰考全境接连下了13天雨,雨量达250毫米,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

  焦裕禄的办公室里有一把藤椅,每当肝痛得厉害的时候,他就用手或硬东西压着肝部继续工作。日子久了,藤椅上生生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有一天,大女儿来看好久不见的父亲。看着父亲一边用墨盒顶着肝部一边工作,大女儿哭了,说父亲这是不要命了。

  听见风雪声的焦裕禄,看了一会儿门外的风雪,突然对通讯员说:“这大风大雪里,乡下的老百姓住得咋样?牲口咋样?”

  随后,焦裕禄喊来县委办公室主任,十分严肃地交待道:“我说,你们记: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大雪封门的时候,全体党员干部要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的情况迅速报告县委。”

  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走了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家庭。

  走进一个叫许楼的村庄时,得知有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常年卧病,老大娘双目失明,焦裕禄捂着肝部说:“不看别人可以,但这两位老人必须看。”

  老大爷噙着泪说:“是焦啊!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

  不久,焦裕禄得到了报告,说在毁灭性的涝灾面前,有许多生产队,两次三番退回国家送给他们的救济粮、救济款。他们说:“救济粮、救济款,送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兄弟队吧,我们自己能想办法养活自己!”

  从小穷苦的焦裕禄,生活十分简朴。他穿的衣服和袜子,虽然补了又补,还是舍不得扔掉。爱人要给他买新的,他却说:“跟老百姓比一比,我穿得已经不错了。”

  儿子说:“售票的叔叔要票,我们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是我爸爸。叔叔听后,没有收票就叫我进去了”

  焦裕禄非常生气,当即把全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又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接着,他又建议县委起草了一个“十不准”的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县委一位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

  焦裕禄更是格外关心县里的技术人员。他不止一次地说:“彻底根治兰考的三害,固然需要动员所有的力量,但关键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而技术人员就是科学技术源头。”

  可1964年的开春,县里的一名骨干农业技术员因客观原因,要到地委行署的农业科研所工作。而此时,正是兰考急需用人之际。

  焦裕禄对十分年轻的技术员,掏心窝子地说:“你是一名大学生,不简单哪!兰考这地方小啊,又遇到了灾荒,你去地委科研所工作的心情,将来学了更多的本领也是为农业、为农民服务,这我能理解。”

  焦裕禄突然说道:“我相信,你不会忘记兰考这个地方的,如果你有一天还想会兰考,我也会像送你一样,来火车站亲自接你。”

  焦裕禄猛地站起来,边微笑边含着眼泪说:“我就说嘛,你心里舍不得兰考,我代表县委和全体老百姓谢谢你。”

  人们发现,无论开会还是作报告,焦裕禄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扣子从来不扣,左手也经常揣在怀里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

  而一心扑在根治三害上的焦裕禄,对自己的病却还像以前一样不在意。通讯员报告了后,焦裕禄这才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焦裕禄到开封地委开会时,地委和行署专员都劝他住院治疗,而焦裕禄却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实在师离不开!”

  通讯员回去后又报告了,于是县委背着焦裕禄去买来三剂,强行焦裕禄服下。可焦裕禄吃了这三三剂,说什么也让再买第四剂了。

  一天,县委秘书张思义陪焦裕禄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走到半路时,焦裕禄的肝痛又发作了,疼得连自行车都蹬不动了,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走。

  而焦裕禄肝痛得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公社看到这个情形,强忍住了眼泪,可话却说不出来了。

  而焦裕禄还是没有停止工作。躺在病床上的焦裕禄,想起他日夜思考的根治三害的斗争,禁不住又心潮汹涌澎湃。

  焦裕禄铺开了稿纸,很快拟好了四个小题目:(一)设想不等于现实;(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精神——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焦裕禄几次向送行的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啊,大家都回去忙工作,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回来和大家一起工作。”

  火车开动前的几分钟,焦裕禄又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要求县委的同志好好工作,好好准备材料,等他回来时,他要详细听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果。

  负责护送焦裕禄的赵文选,不相信这个诊断,人象傻了似的,一连声地问道:“什么,什么?医生,你说什么?”

  赵文选先是呆了一回儿,突然放声痛哭起来。他央告着说:“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

  医生也含着眼泪说:“焦裕禄的工作情况,他进院时党组织已经告诉我们了。而癌症现在还是一个大难题。”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人赶到郑州去看他。而焦裕禄却不谈自己的病情,却赶紧问根治三害的情况:

  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了?

  有一次,焦裕禄特地嘱咐一个县委办公室的一位秘书,说:“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到时将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县委不顾焦裕禄看病前让他坚守岗位指挥抗灾的纪律要求,匆匆赶到了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讲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的好消息,安慰焦裕禄安心养病,说兰考面貌的改变也许会比原来的估计更快一些。

  “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一时清醒过来的焦裕禄,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焦裕禄去世的那一天,在他病床的枕头下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选集》,一本是《论党员的修养》。

  不久,焦裕禄的遗体运回了兰考。追到会的那一天,兰考县城万人空巷,乡下的老百姓但凡是能走路的,也都赶到了下葬的黄河堤岸上。

  而正当遗体下葬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突然齐刷刷地跪在了棺材面前,说什么也要再看一眼他们的“焦”。

  1963年2月的一个雪夜,戴留柱跟随爷爷一道外出逃难,而到了兰考火车站却被冰凌扎破了腿,痛得嚎啕大哭。

  等爷孙俩外流到了洛阳,戴留柱又患了急性肺炎,但当地的卫生院没有治肺炎的特效药红霉素。爷爷讲了在火车站遇到焦裕禄的经过,院长马上给焦裕禄打长途电话。

  焦裕禄感谢院长关心灾民的同时,希望他设法找药给戴留柱治病,药费由兰考县负责解决。院长立即去县城找来红霉素,当夜给戴留柱打了吊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戴留柱终于痊愈出院。

  半年后,爷爷带着戴留柱回到兰考找到焦裕禄表达谢意,还带来了一家人舍不得吃的柿子饼。焦裕禄实在推辞不过,就当面尝了两个,剩下的又让戴留柱带了回去。

  1963年的春节前,孔令换的妻子生了孩子,可因为家中时时断炊产后却没有奶水。妻子哀求丈夫给她买点红糖冲碗水喝。

  孔令换攥着家中仅有的两毛钱跑到供销部,结果红糖都是一斤一包不零卖,堂堂七尺的男子汉只能站在一旁暗自伤心垂泪。

  恰好,焦裕禄也来到了供销部,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买了2斤红糖和5尺布,送到了孔令子的面前。

  几天后,焦裕禄的母亲李星英,也由孙子用架子车推到了焦裕禄的墓前,因为第二天,老人就要回山东老家博山了。

  老人抱着焦裕禄冰冷的墓碑,像是抱住了儿子瘦骨嶙峋的身躯一样,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裕禄,这是咱娘俩最后一次在一起说话啦!娘老啦,走不动了,以后再也不能来看你啦!”

  带领兰考县委领导来看她的那一天之前,李星英老人说谁都不许哭。可见面后,县委领导刚齐声喊了一句“老母亲好”,一个个竟呜呜哭出了声来。

  事后,有人问李星英老人当初为啥不哭。老人说:“俊雅(焦裕禄的妻子)还年轻,又带着6个孩子,将来所有的事都要靠她一个人。我在那里哭,俊雅怎么活呀!”

  第二天,李星英老人乘车回到了山东老家J9九游会官方网站。等火车到了博山的八陡火车站,老人一下车就趴在了地上,手抠着黄土大声哭道:“裕禄,我的儿啊,我的儿啊!你可疼死你娘了啊!”

  谈起当年奶奶的两次恸哭,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说:“不是奶奶这样的女人,养养育不出父亲这样的儿子。奶奶的刚强、隐忍和处事方式,影响了父亲一生。”

  焦裕禄去世后的好长一段时间,人们在兰考不能轻易提及焦裕禄的名字,因为这三个字有太多的悲壮,太多的遗憾,太多的伤感。

  老人董必武也即兴赋诗《学焦裕禄同志》:长抱肝癌痛,劳累损其躯。不避风雨恶,不作饥寒呼。关心人民事,忘身直若无。

  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多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实现了粮食自给,许多生产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

  而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春天,也相继刮了72次大风,但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因为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把风沙给锁住了。

  兰考,不知从那一年开始的风沙、洪水、盐碱的灾害,终于在焦裕禄曾经领导下的兰考人民面前低头了,兰考人民终于不在四处逃荒要饭了。

  有位老大爷哭着说:“焦把心肝都埋在了盐碱地,埋在沙滩里啦。老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焦这个党的县太爷,自个儿啥都没落下,只落下了两本书。种下的树苗,他没看到它们长大,种下的麦子,他连碗面汤都没喝上。他走后许多年,兰考人看着泡桐树心就发痛,吃口馍都想哭!”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