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常识 分类>>

中国汽车排面拉满|动解

2024-11-04 09:22:5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中国汽车排面拉满|动解“放在十多年前,你买个国产车,是真没啥面子,本来买车是个好事,可你买个国产车,人家非但不羡慕你,反而还会笑你花冤枉钱。”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中国品牌不再默默跟随,中国新能源车不仅打破了合资燃油车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更在中高端市场成为了“有面子”的选择。

  MADE IN CHINA,一个中国人无比熟悉,又被渐渐遗忘的英文词组。而它被遗忘的故事恰恰是中国制造真正崛起的故事。

  早在1990年美国就通过了《零排放汽车法案》,计划将零排放车辆比例提升到10%;2005年,美国又进一步对新能源车消费者给予了减税政策。而日本更是从1993年开始,就每年拨款360多亿日元,资助各汽车制造商开发新能源汽车。国外对于新能源的政策扶持,远比我们早得多。

  真正让这些曾经的汽车巨头,在新能源赛道上落后的,从来都不是缺少国家政策的扶持,而是他们对已经领先了100多年的内燃机技术的自信与骄傲,让他们直到今天,仍旧不舍得放下。

  为了实现快速超越,秉持着“以市场换技术”的理念,一项深刻影响中国汽车行业40年的战略诞生了--“合资经营”。1984年10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合资车企,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奠基,同时奠定的,还有中国人对外国汽车品牌长达40年的崇拜。

  然而,开启合资时代的中国汽车,迎来的仍旧不是故事的转折。长时间的以市场换技术,并没有给中国汽车带来跨越式的发展。想真正地实现弯道超车,中国汽车需要等待的,是一个时代的更替。

  2013年末,比亚迪推出了第二款搭载DM混动技术的新能源系列“秦”,这辆百米加速仅为5.9秒,最高时速可达185公里的新能源车型,直至今日,“秦”系列仍然是国内电动汽车销量最高的车型之一。

  但是,如果仅仅在性价比车型上处于领先,中国品牌仍然难以扭转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想真正实现对老牌车企的超越,更重要的战场在主流中高端市场。

  汉唐系列,让中国汽车品牌第一次在20万以上的市场站稳了脚跟,打破了合资品牌垄断中高端市场的局面。就在短短的几年之前,没有人相信比亚迪能把车卖到20万以上。而截至2024年7月,比亚迪汉唐家族的累计销售量已经突破了150万。

  在2023年中国市场B+C级轿车销量排行上,比亚迪汉以超过22.5万辆的成绩领先、凯美瑞等合资代表车型,连续两年成为“一哥”。今年10月以来,在各家车企几乎同步发布新款车型的情况下,数据显示比亚迪汉连续三周拿下B+C级车销冠,汉DM-i单车单周销量超过迈腾、等传统合资车型。

  然而在山东,汉却依然卖不过,北方消费者长期形成的“开=好工作、好女婿”的消费观念依旧在深刻影响着北方市场。这就让如今“到底买什么车更有面子?”成为了一个有意思的争议话题。

  “面子”消费从来都是和价格绑定的,价格高低对应的是消费者认同的阶层差异。而认可产品价格的前提,是掌握定价权背后长时间的核心产品力优势,转换而来的品牌认可度。

  而如今传统合资燃油车的市场占有率仍在下降,2024年7月绝大部分合资车企的零售销量都在下降,降幅最大的甚至超过了50%。

  “现在买车的话,我还是更偏向买中国品牌新能源,主要是配置高,品质可靠,而且用车成本也很低,非常的省心!不是豪华车买不起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而是中国新能源更有性价比!”

  市场从来不会说谎,一旦失去了定价权与定义权,便会让消费者产生对合资品牌及产品力的质疑。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上技术突破,带来的国内一线城市销量的突飞猛进,即便是在曾经被德系车统治的北方市场,几个省会和重点城市的新能源销量的增长速度同样惊人。

  从2020年起,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从38.4%持续攀升,2023年达到56%,第一次突破了50%,要知道,自主品牌与合资车“四六开”乃至“三七开”的局面,已经持续了超过20年。

  中高端消费市场从燃油车快速转向新能源的背后,是高消费力人群不再只有合资燃油车的单一选择,随之瓦解的,还有其固守的长达数十年的惯性认知,取而代之的是被中国品牌新能源的强悍产品力所吸引。

  2011年,马斯克对比亚迪的一句评价被广为流传,“不,你不会把他们看成竞争对手。他们背后的科技不够好”。而13年后,马斯克在电话会议里说,“如果不对中国车企建立贸易壁垒,他们几乎会干掉世界上大多数汽车公司。”

  每当中国曾经远远落后的产品,实现了产业地位的超越,在遥遥领先的那一天,无一例外地遭遇到来自老对手的产业恐吓。

  2024年6月,欧盟正式对吉利、上汽、比亚迪三家中国车企征收额外的所谓“反补贴税”,最高增收税率甚至达到38.1%。美国更是将对华电动车关税从25%增加到100%。

  然而漫长而坚实的技术积累,让我们的产品早已粉碎了“低端制造”的质疑,成为了高端、先进和可靠的代名词。中国手机如此,中国家电如此,中国汽车亦如此。

  中国汽车在过去40年杀出血路的故事里,一个个像比亚迪汉唐一样的身影,迎着曾经高傲的对手们的嘲笑与漠视,一步一步地追赶,默默积淀着优势,最终实现了弯道超车。

  中国汽车的崛起之路上,跨过荆棘依靠的不光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奋与谦虚,更重要的是中国汽车人绝不甘心落后于强者的自信和倔强,他们从向世界学习到向世界回答,中国人的汽车,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汽车!

搜索